圖:珍寶珠 |文:麥提莎
上期談及意大利之行,要寫的著實不少,單市面繁囂,當可花筆墨描述一番。 雖然社交媒體早在年初已指出歐洲旅遊業全面復甦。仍然有點懷疑,皆因週遭接觸的,倒是通貨膨脹的新聞居多,似乎不大像歌舞昇平。
抵達意國的文化、時裝中心-米蘭,尚未有擠擁的感覺。至少該市的國際機場,看來有點像Okinawa( 冲繩)的寧靜。沿途入巿中心,車輛也未及COVID 前西歐地區高速公路的繁忙。卻是,翌日前往Lake Como湖區,火車站內,單看預早趕往觀看一級方程式賽事的大群乘客,不斷的在月台間東奔西跑,漸漸體會到外地客人佔主要的旅遊盛況。
堪稱明珠的Bellagio ,小巷内的雪糕店,遊客邊等待涼透心的雪糕,邊看著兩個店員,意大利語加英語,忙得透不過氣來的招呼店外排至街角拐彎之處的顧客。同樣情況又見於兩天後的Venice, 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記得火車上同座的英國遊客說, 這個湖區值得一遊,反正他就是帶著女兒來慶祝二十一歲生日,更戲言,若我們沒盡興而歸,必「賠錢」與我。果然,沿途一而再、再而三,笑嘻嘻的「重逢」。
說回Venice, 從早至日落西山,熱門的名勝、食肆,人頭湧湧,感覺像全世界的人都跑到那裏去了。唯獨,疫情前,某大國遊客佔多數的景象,倒遇不上。偶爾零星壹、兩個團隊。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聯合國」不同族裔,也可下個判斷,南亞民族為數不少。
慶幸,受託的意國旅遊公司,替我們安排住宿在壹公里左右外的小島。留宿的渡假式酒店,前身是一個工廠,筆者獲優待的房間,看得出刻意維持原身的牆壁和間格。似乎和HGTV的In with the Old , 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水道把兩旁的兩層古老房子分隔。那酒店,小小的門,進入之後,才曉得內裏別有洞天。越發聯想起,童年時代,居住的葡屬小城,乘約四十分鐘的小渡輪航程,到對岸人口幾千人的小島。小島唯一的大街,房子的式樣同樣老舊,穿過小巷,內裏住宅地舖賣可口的雞仔餅、咸切酥等滋味零食。巷外另一頭空地旁,有一小天主教堂。同南歐小島高聳的教堂,當然「高下」立見,然不失中西文化融匯的特色。
從住宿的小島碼頭,往另一個以lace (喱士)聞名的另一外島。沿途又路過數個小島,有推著單車上落的乘客,活像時光倒流數十年。藍天白雲,碧海之中,涼風吹散仿似盛夏之炎熱。
船靠岸,滿眼盡是色彩鮮艷的小房子。遊人不至於Venice的擁擠,小市集內,食肆以及店外的桌子,不乏坐滿食客。踏上小橋,在桃紅、紫紅的房舍前拍個照。彩色房子的門前,都有一個掛布。竟然又是同一個模樣兒。當年的氹仔,每家的門前也下個布簾。屋後是淺粉紅,有些年又油上淺綠的南歐別墅小屋,石級而下是淺灘濕地。某年的早春時節,那別墅前的公園石階上,一條超過一尺長,連爬行的足有數寸闊的大蜈蚣,迅速在我們一家眼前拾級而下。父親欲趕上前,處置這嚇人的東西,卻被外婆喝止。 她認為紅色的蜈蚣已螫了人,不要逞強追「殺」牠。小心為妙。
Burano 五彩平房,意想不到讓人拾回片片思憶。
佚名:
"南色小島"
意國旅遊風物茂
似曾相識小時候
南歐小島類澳門
水旁彩牆家鄉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