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互聯網| 文︰
香港人對於同性戀者和變性人早已不陌生,但多元的性取向及性別認同,又何止這兩種。在歐美已將多元的性取向及性別認同的人士稱呼為 LGBT,即 lesbian (女同性戀者) gay (男同性戀者) bisexual (雙性戀者) transgender (變性人),近年更擴展至 2SLGBTQ+,究竟這個新名詞實際指那些人呢?
要了解什麼是2SLGBTQ+,必先了解 Sex , Gender 及 Sexual orientation 的分別。
生理性別 Sex
Sex 比較容易理解, 指人類和動物的生物特徵,包括染色體、基因表達、荷爾蒙水平和功能,以及生殖器官。過去的大部份社會均以此確定一個人是男性,女性或極少數的雙性。
性別 Gender
Gender 則比較複雜,一個人的性別受到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的影響: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包括我們內心深處對自我性別的認知,以及我們用來表達自己的性別。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個體的性別體驗,這種體驗可能或不可能與一個人的生理構造或出生時指定的性別相一致。” 自我性別的認知通常分為二元(如男、女)、非二元(如Queer, Gender fluid等)或ungendered不性別化(如無性別)類別。而性別表達 (Gender Expression)則指一個人公開展示自己性別的方式。這可能包括行為和外部形象,如穿著方式、發型、化妝、肢體語言和聲音。
意指社會和社群如何與我們互動以及試圖塑造我們的性別。社會性別包括性別角色和期望,以及社會如何設定規範以維持某種性別的行為規範。
所以,要形容一個人的 gender ,並不像 sex (生理性別) 那麼清晰,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可以符合或不符合他們的生理性別。對一些人來說,如果其生理性別與對應的性别認同一致,我們會稱他們為順性別 (Cisgender),簡稱「cis」。如一個人的生理性別與其自我的性別認同及社會性別不一致時,便稱為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近年,很多人提出 gender (性別)不再只與身體及生理相關聯,而是自我知覺或自我宣示的一種表達,是一種個人表達自己的方式。筆者在 Wikipedia 查找 gender identity 的種類時,竟然發現有85種,這還不包括一些細分類。
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簡單來說,是你會受到那種性別吸引,對那些人士你會感到浪漫。不同性取向的詞語包括同性戀(Homosexual)、異性戀 Straight/Heterosexual(只對異性產生吸引的人)、雙性戀等(Bisexual)。即使你是跨性別人士,如你的生理性別是男性,但性別認同是女性,儘管有否進行變性手術,也有可能是女同性戀者,被女性吸引。
了解過什麼是 sex,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你便會更明白什麼是 2SLGBTQ+。
2S - two-spirit
這是來自原住民文化對於性別、性取向和靈性的表述。意指在同一個身體中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精神特質。
L - lesbian; G - gay
Lesbian 和 gay 都是同性戀 ,指那些對同性別的人產生吸引力的人,Gay 是形容男性對男性產生吸引力,而 Lesbian 是形容女性對女性產生吸引力
B bisexual 雙性戀
一種性取向的名稱,指那些對自己的性別和不同於自己的性別的人都受到吸引,簡稱為「bi」。
T transgender 跨性別
Transgender 是一種性別認同的名稱。意指一個人出生時因擁有特定的生理特質而被指定的性別,與他們內心的性別認同並不相同,通常縮寫為"trans"。例如,一個人出生時擁有陰莖,被認定為男性,但其內心則自認為女性。同樣,一個出生時擁有陰道,被認定為女性,但其內心則自認為男性的人。
Q Queer
Queer 是一個總稱,用來描述異性戀和順性別以外的人士。
+ 其他
+ intersex 雙性
Intersex 是一個總稱,用來描述出生時具有不符合傳統男性或女性框架的身體、荷爾蒙和/或遺傳特徵的人。例如,一些雙性兒童出生時同時擁有陰莖及陰道。據悉,可能有1.7%的人是 intersex 人士,intersex 嬰兒或兒童可能會在父母的同意下進行手術,讓他們看起來更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性。
+ asexual 無性
Asexual 指那些對性不感興趣的人。通常簡稱為「ace」。Asexual 亦可以喜歡浪漫、希望親近和愛,喜歡拖手、親吻,甚至結婚,但對於關係中的性部分不感興趣。然而,他們仍然可能出於各種原因進行自慰或與其他人進行性活動。
+ aromantic 無性戀
指那些對浪漫不感興趣的人士。自認為 Aromatic 的人可能會有性吸引力和友誼關係,但對浪漫關係不感興趣,甚至厭惡,通常簡稱為「aro」。
+ gender fluid 流動性別
描述那些在二元性別間轉換的人,其性別認同和表達隨時間有所變化。
+ Non-Binary 非二元
意指那些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都不屬於傳統且僵化的二元(男性/女性)取向的人。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中間或獨立的第三性別,認同一種以上的性別,或沒有性別 no gender。
+ Pansexual 泛性
一種性取向的名稱。意指那些(不論是否為同性別或跨性別者)對所有性別都可以產生吸引力的人。
由此可見,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有很廣濶的光譜,而彩虹便成為代表性別認同及性取向多元的人士的圖案。不少商店均掛有彩虹旗,表示對他們的支持。
Pronouns 代詞多了很多選擇
由於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有很廣濶的光譜,連帶使用的代詞也多了很多選擇。近期,加拿大最大的爭議,可說是有關老師和學校職員是否有權利根據學生的表示使用適用的代詞(pronoun),抑或需要通知或/和家長的同意。
Pronouns 代詞 - 是名稱的替代詞。常見的性別代詞包括:
He/him/his (masculine)
She/her/hers (feminine)
除了以上常見的性別代詞,還有許多其他代詞:
"They" 是最常見的中性代名詞之一, 以下是一些例子:
"I spoke to the marketing director and they said they'd get back to me."
"I think someone left their laptop behind."
"Who's in charge of that campaign? I'll email them."
其他代詞的例子:
Ze/hir/hirs
“Where did ze go?”
“This pencil belongs to hir.”
“Ze would rather do it hirself.”
Xe/xem/Xirs
“I think xe is nice.”
“Tell xem I say hello.”
“That sandwich is xirs.”
以上的 pronoun 用以表達和確認人們的性別身份。代詞可以確認他們的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避免假設和誤會。
在華人社會,這個代詞稱呼比較簡單,即使書面語有「他」、「她」之分,但口語發音都一樣,廣東話更無分別,都是用「佢」。
如果你的兒子向教職員表示希望以 they 來稱呼他/她,你認為教職員是否應跟着做?抑或你作為父母需要被通知,或者需要有父母同意,教職員才可以其生理性別以外的方式稱呼你的兒子?如果你是學生,你覺得教職員及父母有沒有權利,以你感到不舒適的 pronoun 稱呼你?我們訪問了一些來自香港的父母和學生,看看他們怎樣說?
訪問
15歲,女,Grade 11
父母當然沒有權利决定子女用什麼 pronoun,子女用什麼 pronoun 與父母無關,他人應以子女最感舒適的 pronoun 稱呼他們。Pronoun 只是一個稱呼,又不會傷害任何人。試想想如果你的父母用了你不感到舒適的 pronoun 稱呼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17歲,女,Grade 12
如果子女想和父母講用什麼 pronoun,就會講。相反,如果子女唔想跟父母講自己想用的pronouns,那父母就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和子女的關係了。
母親,來加一年
現今社會已經不再主張性別二元化,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父母有權利知道孩子所選擇的性別, 以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尋求自己性別認同時,必定遇到很多困惑和懷疑,家長可從旁聆聽、了解和支持。
母親,來加五年
本身自己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子女,用甚麼 pronouns 都是持開放的態度,這始終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認同 they/them/theirs 適用於性別認同上不特別覺得自己是男性抑或是女性的人,也就是 gender neutral。但最近我發覺有學生用了一些稱呼或字來作為自己的 pronoun,而令到別人覺得有些尷尬。例如我聽過有學生稱自己的 pronoun 為“Woof”!
作為父母,我反而覺得應該和子女溝通多些,了解一下他們選擇別的 pronoun 的原因。例如是否因為群眾壓力,或者覺得這樣會與別不同,覺得這樣才追得上潮流,好有型,又或者其實是心理需要?從溝通而引導子女有多方面思考,令子女更加認識自己,而父母又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子女才是最重要的。
母親,來加8年
家長當然有權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如何被稱呼。如果孩子想被稱呼的 pronoun 和他的生理性別不同,父母應該早已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便是好的機會展開對話和溝通。孩子在互聯網世界和社交媒體可能獲得很多資訊,對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別認同或許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想的只有男和女,父母也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不要令孩子覺得自己有問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