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對照 已然成真】與《十年》電影導演/監製伍嘉良、監製蔡廉明對談
文:旅隼 |圖:電影《十年》官方圖片 十年前,電影《十年》預示「未來的香港」:語言被規範、自由被壓縮、記憶被消滅。十年後的今天,電影在Edmonton重映,看著銀幕,彷彿在回望自己離開的城市。 對許多海外港人來說,《十年》不止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那段從心懷希望走到無奈離散的路。 無心插柳 竟成「預言」 伍嘉良身兼導演和監製兩角。於專訪中表示,作為監製,有了創作概念後,即邀請導演參與、統籌與監督整體方向。他憶述當年出發點很簡單:「2014 年時,我們希望探索如果香港繼續這樣下去,十年後會怎樣?」伍嘉良容讓導演百分百自由創作,《十年》中五個單元各自精彩,又互相呼應。 「我心中有一個宗旨,不是看行不行,而是看對不對。」 - 《十年》〈自焚者〉 「當時眼看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從天星碼頭事件,到反國教,及後雨傘運動,究竟香港未來的出路會如何?即使前路看似灰暗,仍想去反思、再發聲。電影不在預言,而在提出轉圜的希望和可能。」 「現在回看,十分珍惜當時的創作自由,完全沒自我審查。當時並沒有想到,數年間創作自由瞬間崩塌。過去香港


【專題】 — 由金融界到狗狗訓練師 —— Jason 踏上動物行為之路的轉變
文/圖 : |Jason Lim|Joyful Tails 狗狗訓練師/小編 從職場轉身,尋找內心熱情 小編: 好多人移民後都會轉行,但從未聽過有人轉行做狗狗訓練師,呢段路係點樣行出來呢? Jason: 喺香港做咗十幾年金融、風險管理工作,點會諗到有一日,我會由打工仔變成狗狗訓練師?呢段轉變唔係一時衝動,而係經歷咗人生階段嘅重新定位、反思,同埋一份對動物由心而發嘅熱愛。 嚟加拿大前,我喺企業入面做風險控制、財務分析等職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但當移民生活展開,我終於有空間重新思考:咩先係我真正既熱愛?我想點樣生活?呢啲問題,將我一步步帶到狗狗身邊。 起初只係義務幫人睇狗、陪狗散步,無心插柳之下,發現自己對狗狗行為模式、情緒反應特別敏銳。再加上從小已經喜歡動物,令我決定唔只做個愛狗之人,而係真真正正走入呢個行業——做一個有責任、有知識、有同理心嘅狗狗訓練師。 學習、實踐、同行:成為狗狗與主人的橋樑 小編: 狗狗訓練師是如何錬成的呢? Jason: 我開始參與正向訓練課程(Positive Reinforcement Training)、行為調整工作





















